【使命】上海科技党建
发布时间:
对上海市民说,上海科技馆是从收获科学知识的胜地;对许多游客说,这里是感知城市发展体验新潮科技的打卡地。20年前的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公众开放;20年间,上海科技馆伴随一批批观众成长,也让人们感受着科普的力量。
科普集群这样拔地而起
以彰显科普的力量为主题的特展正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牵引人们回忆这座科普地标如何诞生蓬勃发展以及与观众相伴成长的点点滴滴。
2001年3月20日,上海科技馆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传真照片
1996年,上海科技城此后定名为上海科技馆项目正式获批,1998年项目正式开工。在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上海市政府2001年一号工程,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的上海科技馆,宗旨是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以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和科技项目。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回忆,上海科技馆建设初期,只有一个馆,藏品等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恰逢天文学家科学士叶叔华呼吁建造天文馆,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科技馆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的内容,这便是三馆合一的由。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设计灵感源于绿螺壳体。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位于上海市延安路260号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谢幕,2015年4月,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全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带领人们开启与自然万物跨越时空的和谐聚会。2021年7月,在上海科技馆步入弱冠之年之际,位于上海临港新城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面向公众开放,在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众多特色展区里,人们跟随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探寻着宇宙无限之梦。自此,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上海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
早在20年前,上海便提出,上海科技馆和科普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于是,上海科技馆理事会上海科技馆基金会2005年更名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应运而生。‘三馆合一’的集群化模式,以及科技馆理事会基金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对科技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左焕琛说。
俯瞰上海天文馆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发展,科技馆不断掀开屋顶,向世界讲述着的科学科普故事在上海科技馆的推动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促进区域间科普资源建享;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科技馆与18个家的科普场馆开展展览研究等领域合作交流;首届科普游戏大会在科技馆举办并发布科普游戏业发展宣言
在上海科技馆开馆20年之际,科学家们对这处科普地标提出了新的期待科技馆的发展应与科技强教育强和文化强的目标联系起,应融入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应坚持以人民为心的理念,积极传承和播撒华传统文化,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上海科技馆委书记王莲华说,如今,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心,上海科技馆正全面推进场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际最高标准最好水,优化科普展陈完善服流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地标科普地标。
长江主题科普展在上海举行。 2021年12月14日,参观者在拍摄一个等比例白鲟模型展品。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如何饱览三处场馆?上海科技馆馆长王明介绍,自然博物馆代表昨天,科技馆代表今天,天文馆代表明天,在三馆合一的集群里,大众在这里重温发现科学的过程,思考未科学的走向,而科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三座博物馆一方面展现着最新的科技成果,聚焦社会热点,回应老百姓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入最新科技,提升展陈的方式内涵和品质。
自开馆以便是魔都最热地标的上海天文馆,是展现我天文学研究进展航天强历程的窗口之一。叶叔华在天文馆开馆时寄语我有很多空间探测项目,向大众普及天文学知识很有必要,并要注重介绍天文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理念。在参观位于征程展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天和核心舱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以及围绕火星上如何衣食住行的特展等等后,人们不禁感叹我们仿佛追寻着一代代人走出的‘飞天之路’,见证着全面开启航天强建设新征程。
上海天文馆内展出的天和号核心舱等比例模型2021年7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里,还有许多展品藏品展项自场馆的科研成果。正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大江行地长江主题科普展,云集科技馆最珍贵的动植物标本馆藏和丰富的多媒体互动,引导观众认识长江参与长江大保护,传播人与自然是命运同体的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从荒野到城市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结合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聚焦城市蛙类多样性监测和鸟类误撞玻璃幕墙现象调查,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
20年,上海科技馆把科研和收藏作为兴馆之要,通过建立以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初步形成天文研究心自然史研究心藏品保护研究心展览研发心科学传播心等五大研究心以及三馆展教同组成的科研架构,夯实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推动教育展示研究收藏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士褚君浩分析,科普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一次科普活动立刻得出有形的西,但能通过科普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海科技馆在这个过程发挥着更加系统的作用。
朋友在上海科技馆一场活动参观四足机器人2020年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就在12月17日,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发。上海科技馆绿螺讲堂科普讲座品牌活动获得科普成果奖科普活动一等奖,科技馆联合社会机构推出的指尖博物馆MuseuM科普新媒体获得科普传媒奖一等奖,等等。
上海科技馆的发展也成为上海科普发展的缩影。从今年的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看,今年的申报者进一步注重科研项目科普化,约70的科普项目内容与申报者科研工作方向有关;科普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申报者40岁以下的科普工作者占了65;科普创新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今年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有99人申报,较去年增加40。
10月15日,参观者在上海天文馆观看一组航天服模型。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科普人才和观众相伴成长
如果说上海的科普事业科普机构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那一定就是人才。一线科普工作者,是科学技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王莲华说,要让我科普之翼更加靓丽,应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水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业经营人才和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
在迎开馆20年之际,上海科技馆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双语讲解大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一线讲解员,用流利的普通话英语围绕馆内藏品展品展开讲解,他们还有不少人掌握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语种;此外,上海科技馆的手语讲解团队,能为听力障碍人士带无障碍之旅。年轻的讲解员王雅彬说,与观众们互动向观众们传播知识是最好的舞台,也让自己更进一步发现知识体系上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学。
博物馆奇妙夜。2021年5月18日,参观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展区参观。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除了为一线科普工作者搭建展示和学的台,上海科技馆最还提出建议,改革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标准,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普事业。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心副主任宋娴分析,科普工作的实践性很强,职称评审标准不能只看论文和课题,更要看申报人员的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包括文章图书音视频节目以及他们策划并深度参与的展览教育活动等,客观评价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更好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有助于催生更多优秀的科普成果,为社会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
在上海科技馆的科普队伍里,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他们也是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已连续20年在上海科技馆担任科普志愿者上海健康医学退休教师傅向回忆2003年我讲解人耳鼠时,一名高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问我哪里可以学生物材料,我就向他介绍了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没想到第二年暑假,他再次前参观并告诉我,他已经考上了复旦大学!在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的不断努力下,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越越多,也推动上海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的热土,傅向说,20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往往维度更多也更深入,这反映大众科学知识结构的进步。
今年早些时候,科协发布第十一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0,继续位列全第一。
上海天文馆馆校合作项目启动。 11月10日,在上海天文馆,学生在观赏航天服。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看,今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又是一个新的契机,将推动博物馆和学校教育更有效融合。据介绍,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已先后与上海多所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尤其是已与数十所位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的学校建立科普活动展览等领域的合作。
无论是稚嫩的孩童,还是年迈的老者,或是喜爱时尚的青年,走进上海科技馆或与之成为亲密网友的公众越越多。当年种下的科学种子,业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上海科技馆将不断提升展览吸引力,科学传播力,创新驱动力,技术渗透力,持续发展力。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莲华说。
最新出版的我们同走过上海科技馆开馆20年口述历史一书,30位口述人讲述着科技馆如何播下科学的种子。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攻略】君山区开展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文明行动 下一篇:【行业】紫薯泥会不会不好消化